以学生为本 积极搭建学生成长成才平台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利国国际老牌w6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提出了明确要求,学校也在第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了要培养可靠顶用的一流的工程师和企业家的目标,现在学院学生工作也越来越被认为是人才培养中的一个有力支撑点,越来越受到学院各方的广泛关注,但是目前工作还仅仅局限在以解决问题为主,忙于应付事物,理念缺乏系统性、指导性和针对性,鉴于此,学院近年来在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梳理工作思路,熟悉工作脉络,掌握工作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学校学生工作指导思想的工作理念,清晰明确了学生工作的职责和使命,解决了工作为谁而做,为什么而做,以及如何去做的问题;具体的内容是什么,工作的意义和工作的实现目标是什么等这样长期困扰学生工作干部的问题,为工作和学生工作者指明了努力方向。下面我向各位领导和同志具体阐述我院的学生工作理念。

一、我院学生工作理念具体阐述

在阐述理念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何谓理念?学生工作理念是对学生和学生工作的系统看法,明确学生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对学生工作的具体开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由此可见,理念是指导思想,是工作方针。魏�书记曾说过学校学生工作指导思想就是我校学生工作的理念,是我校学生工作的顶层设计。多年来学院紧紧围绕我校学生工作指导思想,服务于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秉承以学生为本,积极搭建学生成长成才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理念,其中以“学生为本”是工作之根本,“积极搭建学生成长成才平台”是工作之主体,“促进全面发展”是工作之目标。这个工作理念符合国家对各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也是学院贯彻和分解我校学生工作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在工作理念的贯彻执行中,学院将始终坚持教育、管理、指导、服务四位一体的模式,重点突出为学生全方位服务的功能,服务贯穿理念始终,学生是服务的重点对象,搭建平台是服务的主要内容,全面发展是服务的效果体现。充分发挥学院学生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服务育人职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积极为学生搭建促进他们成长成才的平台,为他们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另外工作理念贯彻中一定要有支撑点和抓手,这样理念才不是空话和套话,而是一个实实在在可操作的。学院理念的主要支撑点是学生学习、学习风气、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工作能力等,具体工作体现在五项考核指标、平台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

二、一切以学生为本始终是学院学生工作理念的核心

回顾学生工作的传统办法,就是从条条框框出发,要求学生去适应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和教育管理方式。从新生入学的第一天起,就要求他们这不能做,那不能做。严格的管理在一些方面的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生上课和自习出勤率、学风的整体好转、保工作底线等。但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管住,强调的是同一和规范,而这其实容易脱离学生实际,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虽然学生被形象比喻成学校的产品,但这种产品是有思想的,有个性发展需求的,不是一个生产模具和一条生产线就可以产出的。因此,新形势下学院的学生工作要一切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拓宽学生的视野。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到领域和生长点,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精神,鼓励他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院还将从学生成长成才的愿望出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发展目标,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奋斗目标与学院的培养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思想,转变传统观念,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为学生发展创造空间,切实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消极被动成长为积极自主发展把学生工作工作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将工作重心牢牢地放在育人这一价值目标上。另外,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强制性的教育活动,增加丰富多彩,可供选择的教育活动,各项活动以学生成长成才平台为基础,使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符合他自身的平台和教育活动,从而使学生工作内化为学生本人的自觉行为。

三、不断转变工作模式,让搭建学生成长平台成为工作的主体

转变工作模式就是要由教育、管理模式向教育、管理、指导、服务四位一体模式转变,重点突出服务。服务的主要内容就是要为学生搭建促进他们自我成长的各种平台,为培育拔尖创新型人才创造空间。所谓平台形象的比喻就是舞台,是人们交流、交易、学习的具有较强互动性质的舞台。搭建何种成长成才平台,主要看学生核心竞争力和全面发展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是什么。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知识、技能和思维等,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意志品质、心理心态以及沟通表达等。鉴于此,学院围绕核心竞争力和全面发展的内涵要求,积极为学生搭建学习能力提升平台,创新能力提升平台,社会能力提升平台,择业能力提升平台等。

1.学习能力提升平台

所谓学习能力,就是指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去独立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在A科学的学习方法;B熟练掌握学习工具;C能让知的迁移并不断创新;D自我求知、做事和发展;E较强的观察力、理解力、概括力、记忆力、意志力等。由此可见,学习能力是一个系统的阐述,不是简单的学会知识,学好知识。针对学习能力的内涵,学院开展学习方法经验交流、知名专家学者讲座、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动力,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开展课程辅导,四级讲座,期中考试等活动来提高学生吸收、领悟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展“三深入”,晨读晚自习等活动,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求知的能力;开展学习预警、问题学生诫勉谈话,教育帮助他们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目标,远离不良环境影响;开展科目竞赛、科技创新活动,增强学生知识迁移及不断创新的能力;坚持开展优秀典型报告会、年终表彰大会、光荣榜等系列活动,发挥榜样育人,典型示范的重要作用;开展系列诚信教育活动,采取辅导员考试巡考的措施,树立学生诚信意识;坚持抓好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三支队伍,发挥他们在学习能力提升中的重要教育引导作用。目前学院学习风气整体氛围较好,得到学校各学院任课教师的普遍认可。具体表现在:退学、降级学生数目明显减少;考试违纪现象基本杜绝;学生课堂和自习的出勤率较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明显加强;外语四六级通过率稳步提升;学生整体学习成绩稳步提升;学生专业思想比较稳定,学生普遍热爱专业等。(在2010年专业调整中我院转出1人,转入24人)

2.创新能力提升平台

《纲要》中明确提出高校要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学校和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中也都提出了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学校也要求各学院在第二课堂中要重点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工作已经成为学生工作的重要构成。3年来学院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学院科技创新工作坚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重点突破,整体升级战略;坚持在低年级中以培养兴趣为主,在高年级中以培育精品为主的思想;坚持因势利导,搭建平台,创造空间的方针。学院围绕各基层学术组织,利用各研究所(组)学科和科研特色,建立基于通识平台的“一所一品”精英创新培养模式。学生通过通识平台的训练后,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兴趣爱好转入四个研究所进行创新项目的跟踪培育,实现创新项目精品孵化。目前,学院形成“四大创新平台,六大体系支持”的学生科技创新框架结构。“四大创新平台”即:“热气机装置创新平台”、“智能型风力发电装置创新平台”、“生物制氢和燃料电池装置创新平台”、“燃气机装置创新平台”;“六大支持体系”即“组织支持”、“资金支持”、“技术支持”、“赛事支持”、“场所支持”、“政策支持”等。六大支持体系具体体现在(1)学院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全面负责学院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2)在校内外多方筹措资金成立了“利国国际老牌w66科创基金”,用于资助学生进行自由探索研究、创新专项研究以及科技作品研究等(学院科研立项,科技作品支持);(3)依托“节能减排”、“挑战杯”、“本田节能车”等全国大赛以及“五四杯”、“节能减排”、“斯特林小车竞赛”、“实验设计竞赛”等校内院内竞赛,为学生科技作品搭建成果产出平台;(4)成立由12名教师构成的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团队,提供技术支持;(5)成立4个开放式学生创新实验室和工作室(生物制氢实验室、SAE汽车俱乐部、动维工作室,科创通用实验室),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空间;(6)制定学生和教师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政策。通过这些措施,学院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一些发展,近三年学院先后荣获 “五四杯” 校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第六名、第四名和第一名。近三年全国节能减排竞赛,学院推荐的作品共荣获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首次参加全国本田杯节能车大赛荣获第19名(总共162支参赛队伍)。学院节能减排大赛作品和节能车作品广泛受到黑龙江省各大电台、报纸、网络的报导。另外学院学生也在全国挑战杯、全国先进制图设计竞赛、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中屡创佳绩。

3.社会能力提升平台

《纲要》中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学会交往能力”等,这反映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学生素质的要求。社会能力分为基本社会能力和关键社会能力两个层面。基本社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动能力,是劳动者赖以生存的本领,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环境意识;关键社会能力是指基本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是学生获得为完成今后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而获得的跨专业、多功能和不受时间限制的一种能力,包括社会责任感,群众工作的协调与仲裁、宽容、心理承受力、参与意识、自信心、成功欲、积极性、主动性、灵活性,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等。学院积极利用院校两级学生组织、学生社团、学生志愿者服务队以及社会实践团队等组织形式,围绕培养学生社会能力所需要的内容,以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工作干部的引导和服务职能,以学生自我锻炼、自我培养为主,为学生社会能力提升搭建平台和创造空间,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组织管理、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团队精神以及责任感、职业感、自信心、坚强毅力等。学院鼓励班级自治,出台班级建设考评体系,对班级每学期建设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并以此作为评奖评优的依据;提供专项经费设立班级建设工作立项,鼓励班级自主开展建设活动;设立“优秀社会实践个人奖学金”、“社会能力突出奖学金”,鼓励和支持学生加强社会工作能力锻炼;不断扩展志愿者服务联系点和社会实践活动联系点,为学生开创锻炼空间;设立学院内部勤工俭学岗位,发挥勤工俭学育人职能,促进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塑造品格和锻炼能力;建立学生活动立项制度,学生活动通过立项申请获得学院经费支持,活动结束要通过立项结题,形成学生活动构想→策划→组织→反馈→总结的闭环;形成学生社会能力提升的培训和指导机制,以交流、讲座、报告、总结等形式,强化社会工作的理论指导;建立学生干部的考核机制,增强学生的干部的责任感,培养他们奉献精神和团结合作精神,提升学生干部队伍整体水平。

4.择业能力提升平台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产品,产品能否被社会广泛接受和认可,决定于产品的市场定位与培养质量,这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竞争意识越来越凸显的形势下,能否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下,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择业能力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择业能力应该具有以下构成要素:(1)正确的择业观念;(2)清晰的形势分析;(3)一定的择业技能;(4)健康的择业心态;(5)综合的能力表现等。择业能力的提升的实现途径是(1)就业指导;(2)生涯规划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创业教育等系列教育活动;(3)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工作能力的培养。学院鼓励引导学生选报就业指导课程,支持学生进行系统地就业方面理论和实践教育;学院将就业指导工作前移,不同阶段开展不同形式的指导工作;在就业工作中贯穿系列教育活动,如生涯规划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业教育、诚信教育、择业观教育等,帮助学生准确定位,合理规划人生,了解专业及其社会应用情况,端正择业态度,调适择业心理,树立自信心,培养竞争意识等;积极搭建平台,全方位全过程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用人单位需要的综合素质高的可靠顶用之才;组织虚拟创业、模拟职场、模拟招聘、企业见习、参观等课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就业过程、熟知就业程序,了解企业情况等;建立用人单位数据库,掌握单位情况,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努力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近年,学生的培养质量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10余家用人单位在我院设立奖学金,仍有多家单位在洽谈设立奖学金事宜,毕业生整体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学生业务能力普遍提高,外语四级通过率接近95%,毕业生定位准确,择业期望值适度,方法得当,学生择业竞争意识和自信心普遍增强,心理整体保持健康水平。连续多年我院毕业生就业率维持在97%以上,考研率维持在40%左右,毕业生就业领域宽泛,主要分布在核电系统、动力系统、造船系统、石油系统、航空系统等,就业质量整体较高。

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学生工作的主要目标

国家教育培养的目标就是要把我们的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生工作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力军和主阵地,承担着学生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神圣职责,促进着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培养着学生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在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学生全面发展解决了我们学生工作为了什么的问题,为工作指引了方向。 “以学生为本”、“搭建平台”和“学生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关系,“以学生为本”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思想,“搭建平台”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反过来“学生全面发展”是前两者的目标。现在理念已经有了,工作的方法和思路确定了,能否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在人,学生工作干部和学生本身。学生干部首先要转变工作观念,结合国家和学校对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由“保姆型”转变为“引导型”,由“事物型”转变为“服务型”,由要求学生去做到引导学生去做,由告诉他怎么做到教会他如何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建立以人为本的制度体系,体现更加人性化的管理。另外,要充分相信学生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追求的迫切愿望,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潜力,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能力。其次,大学文化建设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决定因素。教育部袁贵仁部长曾说:“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大学即文化。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过程。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说:“文化是大学之魂。”;我校在校园环境等硬件设施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美丽的校园、特色的建筑、丰富的藏书、先进的设备、有代表性的雕塑等,但在体现大学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大学精神和大学制度建设上还与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存在差距,虽然大学文化建设二者缺一不可,但软环境、软实力更重要。

总之,学院学生工作的开展理念是前提,领导是关键,制度是保障,缺一不可。学院将一如既往地扎实推进、巩固成果、稳步前进,积极探索长效机制,不断促进学院学生工作上台阶,上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