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ge of Power and Energy Engineering

学院亮点

l 利国国际老牌w66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始建于1953年)。

l 能源动力类下设“能源与动力工程”和“轮机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均为国家首批一流本科建设专业。

l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和“轮机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能源动力”和“机械”类工程博士授权点

l “轮机工程”二级学科支撑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为“双一流”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

l 国家级船舶动力技术省部共建协同中心、“国家111计划”船舶动力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先进舰船动力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和船舶动力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科研创新平台。

l “船舶动力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船舶动力技术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l 我国规模最大、学科方向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的舰船动力领域一流创新人才的培养摇篮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利国国际老牌w66“三海一核”办学特色最具代表性的学科、专业和教学科研机构之一。

学院简介

利国国际老牌w66源于1953年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海军工程系舰船动力科,经过70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我国舰船动力领域一流创新人才的培养摇篮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学院本科生按照能源动力类大类招生,下设“能源与动力工程”和“轮机工程”两个专业,2019年同时入选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行列。

学院现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轮机工程、能源动力、机械4个博士学位授权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轮机工程、能源动力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为国防重点学科,是我校重点建设与发展的五大学科之一;轮机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已通过IMarEST-英国轮机工程师学会国际认证,其所在的一级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名列全国第一。学院建有“先进船舶动力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船舶动力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船舶动力技术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黑龙江省船舶动力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是我校“三海一核”办学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教学科研机构之一。

作为学校特色学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利国国际老牌w66承担着舰船动力学科群的谋划与建设,创新拓展新方向,在国家海军装备建设、节能减排政策实施和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支撑及引领作用,为国家、人类探索和利用海洋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专任教师103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6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9人,现有博士生导师64人,硕士生导师95人。96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3.2%。专任教师中国家级领军(青年)人才20余人次,全国模范教师1人,黑龙江省教学名师1人,黑龙江省青年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头雁团队”2个,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团队1个。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支由国内一流船舶动力领域专家和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青年教师组成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国内高校中舰船动力领域人员规模最大的一支研究力量。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进入国防系统、国内500强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比例和质量一直保持全校第一

学科特色

学院现有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轮机工程、能源动力、机械;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轮机工程、能源动力;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国防特色专业黑龙江省重点建设本科专业2个:能源与动力工程、轮机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 船舶与海洋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为国防重点学科,是我校重点建设与发展的五大学科之一,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并列第9获得B+;轮机工程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支撑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获得A+,名列全国第一,通过交通运输类第一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且通过IMarEST-英国轮机工程师学会认证,标志着轮机工程本科、硕士毕业生的培养获得了国内和国际的认可,且毕业生均可获得国际通用的轮机工程特许工程师资格。

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团队、黑龙江省研究生优秀导师团队等多支国家级、省部级团队,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黑龙江省教学成果奖10余项,出版高水平填补行业空白的专著和教材40余部。拥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黑龙江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1门、黑龙江省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是我校“三海一核”办学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教学科研机构之一。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成果丰硕,在船舶内燃机及智能化、燃气轮机及数字化管理、低碳清洁能源及高效利用、船舶动力装置系统设计等领域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近五年,学院累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60项,省部级课题24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超2亿元。共获得科技成果奖1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2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SCI收录600余篇、EI收录800余篇。同时,学院拥有“国家级船舶动力技术省部共建协同中心”、“船舶动力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先进舰船动力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和“船舶动力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等科研创新平台。同时还建有“船舶动力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船舶动力技术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黑龙江省低碳清洁能源动力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育人平台和3.5万平方米的动力楼群,为学生的学习、研究及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优越条件。

专业设置

学院本科生按能源动力类招生,大类下设能源与动力工程和轮机工程两个专业,两个专业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行列。学生入学后可根据能源动力类培养方案的要求,自主选择专业方向。2020年教育部批准中英首个船海特色合作办学机构——利国国际老牌w66南安普顿海洋工程联合学院,下设轮机工程专业(联合学院)。

●能源动力类

专业1:能源与动力工程

专业实力: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国防特色本科专业和黑龙江省重点专业,是我校历史悠久、动力门类齐全、船海特色鲜明的专业。设有船舶内燃机及智能化、燃气轮机及数字化管理、低碳清洁能源及高效利用三个专业方向,是我校“三海一核”领域的主干特色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深厚的科学及人文素养,系统掌握热工、力学、机械科学、控制技术等基础理论知识,具备热力系统、热力设备、动力机械的设计及应用技术开发能力和富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科技人才,能够在工业、国防、民用等能源动力领域从事工程设计、运行管理、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等工作并成为该领域的技术骨干或中坚力量。

培养特色:本专业开设主要课程包括数理基础(工科数学分析、复变函数、大学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基础(机械设计、机械制图、机械精度设计、工程图学)、热力学基础(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电工电子基本(电工基础、自动控制原理、测试技术)、燃烧学基础、船舶动力装置、内燃机动力学、气体动力学及针对船舶内燃机及智能化、燃气轮机及数字化管理、低碳清洁能源及高效利用三个专业方向的64门特色选修课等。

为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专门人才,学院先后与河南柴油机重工有限公司实践教育基地、哈尔滨红光锅炉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3研究所共建“学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沪东重机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学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共建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和校企联合培养机制,通过紧密的校企合作机制,来完成专业实习、企业实习、毕业设计、校企共建课程、专业实习方案设计等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毕业去向:

面对国内千余家企事业单位的需求,本专业的毕业生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随着我国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毕业生主要毕业去向为船舶、航空、航天、电力领域(传统领域与新能源领域)的科研院所、企业、大专院校、核电站、发电厂等企事业单位和国防相关部门;就业主要单位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石油、中海油、中车集团、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海军部队等;就业城市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沈阳、大连、青岛、南京、武汉、广州、厦门、深圳、重庆、成都、西安等政治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沿江大中型重要城市。

专业2:轮机工程

专业实力: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教育部特色专业、黑龙江省重点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轮机工程专业。“轮机工程”学科所支撑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获得A+,名列国内第一本专业。轮机工程专业2005年、2013年和2020年连续通过英国轮机工程师学会(IMAREST)的专业认证,通过标志着轮机工程本科、硕士毕业生的培养获得了国际认可,毕业生均可获得国际通用的轮机工程特许工程师资格;2020年,通过交通运输类工程教育认证第一次认证,目前在网上被国内多家机构排名全国第一。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深厚的科学及人文素养,系统掌握轮机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船舶动力装置系统设计、自动控制与智能管理和富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高层次科技人才,能在国防和国民经济相关部门从事轮机工程领域的工程设计、运行管理、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等工作并成为该领域的技术骨干或中坚力量。

培养特色:本专业开设主要课程包括数理基础(工科数学分析、复变函数、大学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基础(机械设计、机械制图、机械精度设计、工程图学)、热力学基础(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电工电子基本(电工基础、自动控制原理、测试技术)、船舶柴油机、船舶电气设备及系统、船舶辅助机械与系统、轮机设计及体现行业特色前沿、实用性极高的48门特色选修课等。

为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专门人才,本专业充分利用校友资源等措施,积极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与“大连船用柴油机有限公司”、“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渤海重工集团公司”、“旅顺海军基地”、“大连水警区”、“大连四方电泵有限公司”、“河南柴油机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德州恒力电机有限责任公司”、“沈阳鼓风机集团申蓝机械有限公司”、“中船动力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进行生产实习,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也成为学生靶向就业和校企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场所。

毕业去向:

面对国内千余家企事业单位的需求,本专业的毕业生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随着我国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轮机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为船级社、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船舶制造等企事业单位和海军有关部门;就业主要单位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石油、中海油、中车集团、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海军部队等,美国ABS、法国BV、挪威DNV-GL、英国LR、日本NK、中国CCS等世界各大知名船级社;就业城市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沈阳、大连、青岛、南京、苏州、广州、厦门、深圳、重庆、成都、西安等政治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沿江大中型重要城市。

●轮机工程(联合学院)

利国国际老牌w66是我国轮机工程及船舶动力领域最大的人才培养基地。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是世界百强名校、英国顶尖学府、常春藤名校联盟“罗素大学集团”成员,2016年QS世界大学排名87,其国家海洋中心是世界五大海洋研究机构之一,承担了英国政府和欧洲共同体的大量研究项目。双方紧紧面向行业领军人才培养与中国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的转型需求,依托船舶动力学科资源、科研资源、行业资源及南安普顿大学国际办学资源,联手创办“轮机工程”联合办学专业。利国国际老牌w66轮机工程专业是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教育部特色专业、黑龙江省重点专业。近年来,轮机工程专业被国内多家机构评为全国排名第一。2017年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A+,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973、863、国际科技合作等重大项目,良好的科研特色,有力支撑轮机工程专业发展,该专业也是国内唯一通过国际轮机工程学会(IMarEST)认证的专业,且于2020年通过交通运输类工程教育第一次专业认证。轮机工程专业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行列。

毕业去向:

人才培养

依据学校精英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学院坚持“创新推动、打造品牌”,坚持“视野宽、基础厚、能力强、素质优、可靠顶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杰出人才,与英国南安普顿、爱丁堡、纽卡斯尔、思克莱德大学,俄罗斯鲍曼,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泰国农业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广岛大学,意大利热那亚大学等20余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人才培养与科研合作关系。学院多次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利用国家资助平台遴选、资助多名优秀学生进行短期或长期国际交流,加大学生学习托福、GRE等考试的资助力度;近五年,共有110余人次获得国家、学校资助出国联合培养、短期学术交流,多人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交流项目资助,邀请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大学、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等国外(地区)知名大学专家学者来访50人次。

学院现有在校生1856人,其中,本科生1178人,硕士研究生417人,博士研究生237人,留学硕士研究生17人,留学博士研究生7人;获首届“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奖1人。近三年本科生读研率均在60%以上,一次就业率95%以上。

学院学生近年来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等32项,其中包括英国劳氏船级社LR奖学金、航天科工奖学金、龙港励志奖学金等22项社会奖学金,以及针对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奖学金。学院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设立有玉柴奖学金、利国国际老牌w66校友奖学金、龙港励志奖学金、东菱科技奖学金、中国船级社CCS奖学金、中船黄埔文冲奖学金、奇石乐奖学金等多项奖励措施,激励学生不断进取、顺利完成学业。

学生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蓬勃发展,参加各类科技竞赛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包括“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honda杯中国大学生节能车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9年获全国第十六届“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作品竞赛一等奖,2020年获得全国第二十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近三年共获各类奖项238余项。

学院自2018年起,本科生按照“船舶动力类”大类进行大类招生,对专业大类招生的学生采取“2+2”的培养模式,实行宽口径培养,即新生入学时在专业大类内不分专业和专业方向,在完成大类基础课程学习后,根据专业发展目标,要求每个班的人数控制在35(45为了体现弹性,每个方向约90人)人左右,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必修课综合平均成绩(首次成绩)、学生志愿及兴趣特长等进行分流。学院于第4学期开学初进行本专业大类分流工作,第5学期开学初正式进入本专业大类中的某个专业(方向)学习。

知名教授及知名校友

利国国际老牌w66从哈军工时期的海军工程系船舶动力装置专业建设之初,就承担着我国船舶动力和高水平舰船动力技术事业的重任。截止至目前,已培养出林枫、黄立、吴朝晖等多位船舶动力领域的技术首席和型号总师,成为了我国船舶动力领域人才培养的摇篮。

知名教授

闻雪友,中国工程院院士,舰船燃气轮机专家。

担任主任设计师完成的我国第一台航空涡轮喷气发动机舰用化改装的大马力舰用燃气轮机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担任主任设计师的航空涡轮风扇发动机改为我国第一台具有第二代性能的舰用燃气轮机,其低压压气机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一等奖;担任课题组长研制的燃气轮机回注蒸汽热电联供装置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燃气轮机回注蒸汽新技术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同时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二等奖。曾被评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获第二届中国军转民优秀企业家银奖。

闻雪友院士

刘志刚,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优秀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船舶动力装置振动噪声主动控制和结构振动及声辐射有源控制研究。先后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在《内燃机学报》、《中国造船》、《声学学报》、《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等国际、国家级刊物上发表40余篇。担任中国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实验室建设教指委主任等职务。

刘志刚教授

张文平,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研究领域为动力装置振动与噪声控制、特种动力、计算多物理场、柴油机动力系统排放控制与余热利用等。完成预先研究、基础研究及产品研制项目40余项,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7项、发明专利25项。发表论文70余篇。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轮机工程两个学科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历年来指导硕士研究生40多人,博士研究生20多人。任中国内燃机学会理事、中国造船学会轮机委员会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振动与噪声委员会理事。

张文平教授

马修真,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船用发动机测控技术方面教学和科研工作,在舰船动力技术,尤其是舰船动力装置综合电控技术和测试技术等方面均做出重要贡献。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其中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现任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两机专项专家委员会试验、控制与测试组副组长、民用船舶专家委能源动力专家组委员、船舶动力基础研究计划专家委委员、黑龙江省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获全国师德标兵、中国内燃机学会“突出贡献奖”、黑龙江省高校教师年度人物称号、“感动龙江”年度人物和“龙江工匠”等荣誉称号。

马修真教授

李彦军,教授,博士生导师,利国国际老牌w66院长,兴海团队负责人。长期从事大型蒸汽动力装置仿真及性能校核、船舶能源智能管理、传热传质等研究工作,正在开展可燃冰开采、深海热液发电基础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预研项目、工信部民用船舶项目等国家、省部级项目30余项,荣获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近年来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预研专家组专家,专项工程项目组专家,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会员。

李彦军教授

李玩幽,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领军人才。主要从事动力机械振动噪声控制、推进轴系与结构耦合振动分析、动力装置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研究。先后获“国防科工委委属高校优秀教师”、“第四届黑龙江省杰出创新青年”、“黑龙江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黑龙江省“头雁”等荣誉。担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轮机大功率柴油机分会副主任,国际海事组织(IMO)应对机制办公室振动噪声专家组成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轮机振动学组成员。

李玩幽教授

季振林,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振动与噪声控制,主要研究领域为动力机械及装置噪声控制,气动噪声预报,进排气噪声控制与消声器设计,计算声学等。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其它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消声器声学理论与设计》专著一本、《工程声学与噪声控制》研究生教材一本,担任国内外多个学术期刊的编委和审稿专家,指导博士和硕士研究生60余名。

季振林教授

杨铁军,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领军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动力机械及装置振动噪声主动控制、结构振动及声辐射主动控制、同步定相控制、非线性隔振理论和控制等,在船舶动力装置振动主动控制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预研和各类咨询项目三十余项。获省部级二等奖3项,发表论文上百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6项,主编出版国防科工委十一国防特色教材1部,主(参)编国际会议论文集2部,软件著作权3项。

杨铁军教授

郑洪涛,教授,博士生导师。利国国际老牌w66燃气轮机技术研究所所长。198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热能系(现能动系)燃气轮机专业。长期从事燃气轮机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两机”专项专业组专家、国防科技工业科学技术委员会舰艇动力机电组专家、中国造船学会涡轮机与锅炉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航空学会轻型燃气轮机专委会委员、全国高校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热能动力工程》等多个期刊编委。荣获省部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

郑洪涛教授

郑群,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燃气轮机压气机、涡轮气动热力学理论与实验技术研究;变几何动力涡轮气动性能研究;径流式叶轮机械性能研究;新型工质-氦气、超临界二氧化碳等闭式布雷顿循环叶轮机械性能研究;燃气轮机湿压缩与湿冷却技术、高超发动机预冷技术研究;水下热动力技术研究;其它汽轮机与燃气轮机新技术研究等。现任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会员,ASME/igti工业燃气轮机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会员,中国造船学会会员。

郑群教授

李淑英,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燃气轮机仿真与故障诊断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目前从事世界前沿先进技术-燃气轮机数字孪生与智能诊断及健康管理的理论方法及应用技术研究。是船舶动力装置仿真与故障诊断领域知名专家。参与我国多型号自主研发的舰船燃气轮机及船舶动力装置的设计与评估。研究成果:开发出燃气轮机及动力装置多套仿真软件,用于701、703、606等研究所;开发出燃气轮机及船舶动力装置故障预测与健康评估软件,逐步走向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级1项,省部级奖项5项,编著2部研究生教材,发表60多篇论文。

李淑英教授

孙宝芝,教授,博士生导师,党支部书记。主要从事汽液两相流动与传热机理及数值模拟、船舶能源管理、大型蒸汽动力系统仿真及性能研究等有关传热传质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其他项目多项。作为技术负责人及核心成员参与工信部民用船舶项目、预研及横向课题多项。获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担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分会委员,作为课程负责人的《传热学》课程获评黑龙江省一流线上课程。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EI收录5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6项,软件著作权25项。

孙宝芝教授

杜敬涛,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长期从事船舶动力装置振动噪声控制、流-热-结构-声多场耦合系统动力学与控制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加强计划重点项目、船用低速机工程、华为创新基金等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8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国际期刊论文50余篇。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获中国声学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指导教师、全国能源动力类专业百篇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黑龙江省归国留学人员报国奖等荣誉。

杜敬涛教授

王忠义,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从事舰船动力进排气保障、多相流分离、压气机气动稳定性等方面研究,主持研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内容并突破关键技术,承担相关项目经费4000余万元。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授权专利20余项。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黑龙江省首届“龙江科技英才”称号、首批优秀青年基金、第十四届青年科技奖。指导学生获2019年第十六届全国“挑战杯”竞赛一等奖,2020年第二十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省内唯一。主要学术贡献、创新成果及其科学价值突出,军事、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王忠义教授

靳国永,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领军人才。主要研究领域方向为结构动力学和声学、动力机械振动噪声、船舶动力装置振动噪声控制等。荣获中国高被引学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首届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等多项荣誉。发表SCI收录论文120篇,SCI他引3000余次。出版著作3部(英文1部)。获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中船重工集团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多项科研奖励。担任黑龙江省声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青年科技工作者委员会委员、国际声学与振动学会会员,《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oustics and Vibration》等多个国际SCI期刊副主编/编委等学术职务。

靳国永教授

知名校友

林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2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利国国际老牌w66热力涡轮机专业,同年4月进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工作,2000年获中国舰船研究院轮机工程专业博士学位。自2002年先后担任燃气轮机研究室副主任、主任/部长,2012年任七〇三所副所长,2016年9月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动力机电部副主任,2017年1月担任七〇三所所长。

主要从事新型动力装置研发,在我国重要能源装备——燃气轮机领域主持开展多项开创性研究及应用工作,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中国产学研促进创新成果奖。发表文章50余篇,专利10余项。

林枫研究员

黄立,现任中船711所副总工程师、研发中心主任、某项目总设计师。“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她先后主持了多型柴油机国产化研制、多项重大基础科研项目,在整机总体设计、关键零部件设计、样机研制、试验研究等多方面取得多项关键技术突破,为我国舰船柴油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曾评为“2019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 近些年,为解决我国舰船动力瓶颈问题,构建新一代舰船柴油机动力体系,实现我国舰船柴油机自主创新发展,国家正式立项开展新型舰船柴油机研制工作,黄立受命担任该研制项目总设计师,主持新型柴油机研制工作。这是我国舰船柴油机行业第一次整合国内行业资源,组建国家队,进行集智攻关。

黄立副总工程师

吴朝晖,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船动力研究院有限公司总体技术负责人,2014年8月被中船集团聘为“柴油机设计(中低速柴油机总体设计)学科带头人”,2017年被中船集团聘为“动力工程技术领域首席专家”,致力船用动力技术研究,先后完成10余款不同品牌的中低速柴油机的技术准备、质量分析、零部件本土化、现场调试和试航工作,组织带领团队开展了6EX340小缸径低速机和12MV390大功率中速机两型柴油机的开发工作,填补了这一领域国内空白。先后独著或合著了20余篇论文、申请获得发明专利3项、撰写和主持了50多份课题申报书和科研规划;曾先后获得“中船集团2015年劳动模范”“上海市2016年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获得上海市、中船集团等省部级相关科技奖项5项,带领科研团队所完成的多个研发项目成果在国内外行业具有领先水平。

吴朝晖研究员

刘承敏,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担任国家某型号副总师、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核学会船用核动力分会理事长、四川省核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核动力技术——核动力装置的研究设计工作,先后荣获国家、国防、军队等各类科技成果奖14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刘承敏副院长